地方猪行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高生育率。以二花脸猪和梅山猪为太湖流域的典型代表,一头母猪一次分娩可生14头以上的仔猪。
特殊的肉味。中国拥有广泛的饮食文化和地方风味,与当地品种密切相关。
适应性。例如,黑龙江省东北部的闽猪可以忍受极端的高温和低温,大蒲莲猪具有良好的抗病性,也可以使用粗饲料,藏香猪适应高海拔条件。
1 地方猪现状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将种业的发展单独提了出来。畜牧种业是养殖业现代化的一个基础,对生产的贡献超过40%以上。种业已经被作为农业的一个“芯片”纳入国家战略。随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和畜牧业生产的集约化和规模化,以及现代畜牧业育种理论和方法的应用,畜牧业生产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然而,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动物遗传资源的多样性也受到严重威胁。我国动物遗传资源多样性面临巨大挑战。根据第二次全国调查,279个本地品种数量下降,占所有物种的54%。调查发现,15个本土品种已经灭绝,55个濒临灭绝,22个濒临灭绝,濒临灭绝和濒临灭绝的动物物种占总数的14%。
由于与外来猪种相比,中国地方猪种的缺点是生长速度慢,脂肪含量高。养殖场户开始纷纷引进商业猪品种,这使得地方品种的数量和种群规模都急剧下降。随着畜牧业的快速增长和畜牧业生产的集约化和规模化,以及现代畜牧业理论和方法的应用,畜牧业生产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然而,这一辉煌的成就伴随着对动物遗传资源多样性的严重威胁,虽然在国家与地方的努力下像荣昌猪等优秀品种逐渐形成优势产业链和地方品牌,但是充分挖掘并发挥优势种质的资源的地方猪资源的依然较少,优秀的地方猪资源产业发展形势依然严峻。
2 面临问题
2.1 缺乏保种监管体系
政府相关部门和当地保种场、保种企业未充分深刻的认识到地方猪种资源的珍贵,致使地方猪保种相关政策及产业发展规划无法贯彻落实以及宣传引导,导致地方猪产业发展现状面临诸多困难,产业发展不景气。国家相关部门对于地方猪品种未建立长效有力的保种监管体系,地方猪品种遗传资源没有动态的监管体系,将责任落实到位。目前依然主要采用建立保种场的措施进行保种,致使许多地方品种资源依然没有得到保护。近些年我国社会经济进入高速发展,各行各业都在引进外来技术。畜牧行业也不例外,各大养殖企业和养殖场都在引进国外的高产品种,对本土品种的保种以及培育没有系统化。养殖场户的一味追求产出,加之环境治理等因素,使得地方猪的饲养和保护更加困难。
2.2 缺乏相关政策扶持
地方猪保种工作是常态化的工作,投资大、见效慢,多数养殖企业不愿也无法长期投入过多的人力和资金,企业和场户保种育种积极性不高,相较之下从短期经济效益来看从其他育种场或国外引入选育品种更加划算。政府相关部门对于保种相关政策出台少,专项扶持资金少,没有将地方猪保护和利用列入重点工作日程,与企业实现地方猪资源的产业联动少。没有完全实现产学研相结合,育种创新资源要素分配不均,开展良种繁育工作急需的人才以及资金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体系尚未形成,政府的引导作用没有凸显,导致商业化的地方猪产业链没有完全形成。
2.3 每个品种群体不足
目前我国地方猪种缺乏专门的培育和改良,且存在“肥肉多、生长慢、饲料转化效率低”等不足,导致中国生猪饲养主要以西方瘦肉型猪为主,目前在中国生猪市场已超过90%。同时,有些养殖地方猪的场户对于科学饲养地方猪规划不够合理,导致我国优秀的地方猪资源愈发减少。国内每年都需要大量从国外引种,进口种猪占领多数种猪市场,使一些地方品种原有性状消失,逐渐被引入品种或新培育的品种所取代。不规范的和大规模的杂交利用方式也造成了我国一些地方良种混杂,部分品种性能出现退化甚至泯灭的现象。
2.4 品种特性测定不清晰
同时,地方猪保种场种猪生产性能测定流程不够标准规范、品种测定数量少,政府部门没有全面实施开展落实品种登记,地方猪系谱档案记录保存不完整,科学的保种选育无法保障,地方猪种猪育种品质无法得到实质性提升,无法形成优势品牌以及产业链,导致市场推广难、消费者认可度不高。
3 建议措施
3.1 建立完善保护体系
相关政府单位及地方保种企业,要互相协助建立长效有力的保种监管体系,将责任落实到位,实行专人专责制度。可采取建立监管软件系统,实现地方猪相关数据的动态监管。使地方猪养殖信息数据化,各级政府企业用好这些数据,并将其作为后续良种繁育的基础依据。保种及养殖企业建立标准化体系约束测定流程,严格约束品种测定数量,政府部门全面实施开展落实品种登记,保存完整地方猪系谱档案记录。通过建立完善的保种体系,实现地方猪产业可持续发展。满足消费者对不同产品的各种需求,将实现地方猪生猪产业高质量、创新发展作为最终发展目标,这对当地畜牧业发展以及养殖户经济效益提升都具有重大意义。
3.2 政府加大扶持力度
将生猪产业发展相关扶持政策向地方猪保种及产业发展倾斜,并做好规划宣传引导,增加地方猪养殖技术及地方猪优势产业相关技术培训,将相关政策实打实贯彻落实以及宣传引导。养殖企业充分利用我国各省地方猪品种资源发展相关产业链,加大力度培育符合现代养殖产业需要的新品种(配套系),从而进一步提高地方猪养殖的整体经济效益。以目前发展较成功的荣昌猪为例,重庆荣昌区对荣昌猪不仅进行保护、开发,还进行了科学保种育种,发展产业链以及扩大品牌建设,让更多消费者了解到了荣昌猪,体验到了荣昌猪的美味,使得荣昌猪品牌发展成了一条新兴产业链。相较国内其他地方猪发展形势较弱的情况,荣昌的荣昌母猪存栏量2.2万头,一年出栏量可达40万多头。荣昌猪养殖规模在全国地方猪种中发展之所以有如此成绩,这主要归功于荣昌当地较为完善的猪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在荣昌区,荣昌猪保种体系及设备完善,分别建有国家、市、区级荣昌猪保种场、保护区,除建立保种场进行生猪保种外,还借助重庆市畜科院、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等科研机构,建立了荣昌猪完整的遗传资源冷冻保存库,实现了荣昌猪冻精、冻胚、组织样本等全方位的保种和利用。
3.3 饲养优秀种猪
无论是市场普遍饲养的种公猪还是地方猪种公猪都是养猪业中最容易被忽视的群体。然而,它们的精液对猪群的整体表现有至关重要的影响。遗传、饲养条件、精液收集管理,特别是饲料等级是确保精液量和质量的关键因素。在饲养中要注意把控猪群的饲喂情况。在最佳饲喂策略中,饲料的数量和成分必须考虑到公猪在其生命每个阶段的需求。目的是确保公猪的活力及其精子的发育和活力。饲料中备受关注的成分是蛋白质和维生素,这两者在生猪生长发育中起到关键作用。
3.3.1 平衡能量和蛋白质
虽然饲料的能量和蛋白质水平必须足够高以优化繁殖性能,但过量可能会导致肥胖、腿部力量下降以及精液数量和质量下降。同样,饲料摄入不足会导致生猪生长能量不足和精子发生受损的情况出现。在一项饲养研究中,Kemp等人证明了各种饲料策略对种公猪的影响。在12周内,公猪被随意喂食或以中低水平喂食。到最后2周,低水平饲喂(1.92 kg/d)的公猪产生的精子细胞明显少于高水平和中水平饲喂的公猪。
3.3.2 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
关于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添加。2004年,I Audet等人研究了维生素补充剂对精液质量的影响。尽管该研究发现维生素从血液到精浆的转移有限,但有迹象表明,在密集采集过程中,补充水溶性和脂溶性维生素会增加精液的产生。然而,各种试验表明,维生素C可能对精子浓度产生积极影响,并减少畸形精子的数量。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证实这种趋势及其潜在的作用机制。关于矿物质的添加,研究主要集中在锌和硒上,它们都对精子质量有影响。锌直接影响睾丸中产生睾酮的睾丸间质细胞的精子发生和成熟。硒是抗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一种成分,谷胱甘肽过氧化物作用于过氧化物,否则会分解体内的细胞膜。
3.4 培育优势品种产业化
充分挖掘我国不同地方猪种质遗传特性,制定地方猪新品种(配套系)培育计划,在保留地方猪肉质风味和抗逆性状的同时,培育优良品种提高生长性能和产肉性能,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配套系),打破国外对种猪市场的垄断,对提升我国生猪核心种源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推进地方品种产业化开发,坚持保用结合、以用促保,深挖猪种资源优异特性,推动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
3.5 打造产业链品牌化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猪肉生产国和消费国。2018年,中国猪肉产量达到5 403.74万t(美国农业部数据),占全球猪肉产量的47.80%。同年,中国猪肉消费量占全球消费总量的49.60%。此外,到2028年,中国的猪肉产量将达到5 805万t。中国的生猪生产系统提供了全球三分之一以上的肉类产品。因此,大力发展我国地方猪品牌产业链,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优质的特色猪肉,将我国优秀的种质资源地方猪产业化、品牌化是大势所趋。这必须由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共同努力。保护、研究、利用、开发、推广齐头并进,才能使地方猪品种的的价值最大化展示出来,实现地方品牌和养殖场户的经济效益最大化。在当地政府以及保种企业的带领下,采用公司与农户相结合的形式,对生猪饲养、加工、营销等各环节进行统一。指引养殖农户增加产量,构建产业链,扩大产业集群,朝着产业化方向发展,使地方猪拥有多元化的生产销售途径,利用现代媒体如销售网站和直播等平台助力产业发展。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图文:抓管理 保健康 降成本 增效益
下一篇:10月小麦开门红!已上涨5天,行情即将反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