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大长猪种普通存在初产母猪繁殖性能不理想,怎么办? - 种猪饲养 - 养猪科学网

滚动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工授精与育种 > 种猪饲养 > 正文

杜大长猪种普通存在初产母猪繁殖性能不理想,怎么办?

来源:猪市快讯    
  我国开放改革以来,大量从国外引入长白猪,大白猪和杜洛克猪,由于这些猪种生长快,饲料报酬和瘦肉率高,以至于成为国内常见的猪种了。但是杜大长猪种普通存在初产母猪繁殖性能不理想的缺点,为此,本文提出增产措施与同行讨论。

 

母猪

 

1 提高母猪繁殖性能的重要性

 

猪的繁殖性能主要包括产仔数、初生重、泌乳量和断奶窝重。猪场能否赚钱,关键在于母猪繁殖率的高低。要想提高母猪终身的繁殖性能,就必须提高母猪初产的繁殖力,因为初产母猪繁殖力高,则该母猪终身的繁殖性能也好。一个饲养外种猪的年产万头猪场每年补充的后备母猪就约有130头左右,因此提高初产母猪的繁殖性能就很重要。以同样有500头母猪数的猪场为例,如果前一猪场每头母猪年提供22头断奶仔猪(国外平均水平),则该场的断奶仔猪数为11000头,但如果后一猪场每头母猪只育成16头断奶仔猪,则该场的断奶仔猪数为8000头,2者相差3000头断奶仔猪,如果一头断奶仔猪值600元计,则前一个猪场就比后一个猪场一年中多收入180万元。因此,提高母猪的繁殖效率是猪场盈利的关键所在。如果每头母猪一年只育成16头断奶仔猪,要达到全场年生产断奶仔猪11000头的话,就要养700头母猪才行。比每头母猪育成22头断奶仔猪要多养200头母猪。由此可见,必须确立“多养不如精养、高产”的理念。只有健康高产的猪群,才能生产出大量的绿色猪肉,养殖者才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2 外种初产母猪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2.1 后备母猪多发情不正常

 

一般后备母猪多在6~7月龄,体重100~109 kg和11~14 mm背瞟厚时出现首次发情[1](引进的外种猪),但生产上常出现120~150 kg仍未发情。据统计,繁殖障碍(未发情和无法妊娠)和腿跛是初产母猪被淘汰的主要原因,约占集约化猪场后备母猪的17 %~45 %左右。

 

2.2 初产母猪产仔数少

 

其结果会在经产阶段表现出来,使以后胎次的产仔数也少,造成整个猪场平均产仔数偏低。初产母猪难产比例也较多,由于产道从未被挤压过容易引起产程过长,引致产道水肿淤血或出血,产后感染和子宫内膜炎引起阴道脱出和子宫脱出,子宫大量出血,产后无奶,导致仔猪体弱死亡。

 

2.3 初产母猪产后8~10天泌乳量明显下降

 

而经产母猪一般在分娩后3周左右达泌乳高峰,后逐渐下降。由此表明初产母猪为母乳不足,原因是与配种时体重偏低,基础营养储备不足,哺乳期的初产母猪营养标准偏低,采食量不足有关。

 

2.4 初产母猪断奶后不发情或延长时间发情

 

正常情况下,母猪断奶后多在4~7 d内发情,通常在产后第一次发情时配种。但初产母猪断奶后往往延长发情时间,短则20~30 d,多则更长时间才出现发情。

 

3 外种母猪繁殖障碍产生的原因

 

3.1 选种失误

 

缺乏科学的选种标准,特别养猪盈利市场上急需大量后备猪时,往往见母即留,将原来作肉猪出售的母猪也当后备母猪留作种用,引致生产性能低下。选种时,多关注毛色、头型、耳型和与瘦肉率高有关的体型,如臀部丰满、腹部收紧、背部肌肉发达。而忽视与繁殖力有关的阴部、乳房和四肢,以及来源血统、健康检疫等有关情况。肉用体型好的猪虽作商品猪的等级高,但繁殖性能就比较差,表现为不发情或发情症状不明显以及容易返情。生产实践证明:双肌背、双肌臀的猪产仔数少,繁殖障碍多,泌乳性能差,用选择商品猪的标准选种猪是个误区。此外若从多个猪场引种会增加疾病传播的机会。

 

3.2 过肥或过瘦

 

营养不良对后备母猪的生殖机能有较大的负面影响,母猪幼年发育不良,其不发情率明显高于正常的母猪。在养猪生产低潮时,为了节省开支,常用怀孕母猪料喂哺乳母猪,蛋白质和矿物质不足,导致母猪产奶量少,仔猪发育差,成活率低,母猪产后发情时间延长。反之,如果后备猪营养过度,生长过快,也会引起四肢骨骼负重不力产生腿跛的问题。母猪过肥也会使其性成熟推迟,严重时导致卵巢组织脂肪化而不能发挥正常机能,不再出现发情[2],一般认为达性成熟前日增重600 g,就已足够。初产母猪过度肥胖,会导致产后食欲不旺,哺乳期奶水少,仔猪瘦弱,母猪断奶后也难发情。

 

3.3 饲料发霉变质

 

据上海奉贤兽医站统计,除玉米外,豆粕、麸皮、鱼粉等原料中霉菌毒素的超标现象比发霉玉米更加严重。霉菌毒素引致母猪发情紊乱,不发情或假发情,屡配不孕,怀孕母猪早产或流产;仔猪断奶后7~10 d开始厌食,皮毛粗乱,皮肤发白,腹泻、消瘦、死亡;哺乳母猪采食量大大减少,引致泌乳量下降,仔猪饿死。饲料霉变是近年发生的“猪高热症”的主要诱因,占发病猪场的30 %,亦是影响母猪繁殖性能的主要原因。霉菌毒素还可使公猪精液品质下降,射精量减少,严重者引致睾丸萎缩,不爬跨或爬跨无力。

 

3.4 饲养管理不当

 

后备母猪大群密集饲养或个体单圈饲养,可导致初情期延迟,最好每圈饲养6头左右。限位栏饲养以及运动不足,对繁殖性能亦有影响。猪舍温度过高或过低,卫生状况差,公猪对母猪刺激不足也会影响后备母猪不发情或发情延迟。相反第一胎生产时,如果营养不良,体重消耗大,特别夏季食欲差,采食量小,哺乳期掉瞟严重,断奶后体况难以恢复,亦会影响正常发情。

 

3.5 后备母猪过早配种

 

从欧美引进的瘦肉型猪,体重应在130~140 kg才实行初配,有些猪场为了追求及早上市卖个好价钱,在后备母猪第一次发情或在210日龄以下,体重100~110 kg就配种,结果受胎率低,产下仔猪头数少,仔猪瘦弱,母猪断奶后延期发情。这种情况多发生在养猪赚钱高潮时或初次饲养外种猪缺乏经验的猪场。

 

3.6 后备母猪身体发育尚未成熟

 

体格小,身体脂肪能量贮备有限,胃肠容积小,无法采食大量的饲料,导致产仔数少和产后奶水不足。后备猪的骨盘与产道相对于经产母猪偏小,子宫收缩力弱,容易引起难产。如果配种日龄提前或体重未达到规定标准时就配种,上述问题会显得更加明显,因此初产母猪产仔数相比较经产母猪大大减少。

 

3.7 疾病感染的影响

 

后备母猪进场时间短,没有经过本场大肠杆菌感染,体内没有相应抗体,猪瘟抗体和其他抗体水平也较低,所以容易感染疾病。猪的繁殖与呼吸综合症(蓝耳病)、猪细小病毒感染、伪狂犬病都会引起猪的繁殖障碍,表现母猪不发情或屡配不孕,返情率高,妊娠母猪流产,产死胎和木乃伊。公猪睾丸肿大萎缩,丧失配种能力。为此,必须做好免疫接种,实行自繁自养,多点式生产,全进全出,做好猪场清洁、消毒、隔离、灭蚊、灭蝇、灭鼠等工作。

 

3.8 热应激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使我国热季延长,在长江以南地区超过28℃以上的日平均气温多达两个月以上,热应激使母猪垂体——性腺系统抑制,神经——体液调节紊乱,引致猪采食量下降,使母猪发情延迟或不发情,配种受胎率明显下降。热应激使公猪精液品质下降,射精量少或不爬跨,这也是影响母猪受胎率低的一个原因。

 

母猪

 

4 外种母猪的繁殖技术

 

4.1 选择合格的后备母猪

 

选拔后备猪最好在50~60 kg时进行,从品牌优、信誉好的种猪场引种。若从本场留种,应从高产母猪的后代中筛选,仔猪的初生重不低于1.3~1.5 kg/头,要注意选择断奶体重大的仔猪,断奶体重大的仔猪生长速度快,配种体重易达标,能确保后备母猪220~240日龄时体重达140 kg以上。后备母猪要求毛色、头型、耳型、体型等具备本品种特征,体型良好,体格健壮,匀称整齐,背线平直,四肢强壮,无跛行损伤,无关节肿胀,行走时步幅稳健。后备母猪至少有7对发育良好,分布均匀的乳头。外阴发育良好,外阴唇要长大,阴部小的配种受胎率低,容易引起难产,而阴部向上翘起的母猪易发生子官炎和膀胱炎。新引进的猪应在远离猪场区饲养,要有八个星期的隔离期。新引进的猪要与猪场的猪采用一致的免疫程序,同时进行适当的药物保健和驱虫。

 

4.2 适龄配种

 

正常情况下母猪一般在6~7月龄,体重在100~109 kg和11~14 mm背膘厚时启动初情期。初情期的出现是鉴定母猪是否具备繁殖能力和繁殖力高低的一项指标。猪场都会在后备母猪初情日龄后的6个星期或以后第2~3次发情时配种。对于生产水平较高的猪场后备母猪应是220~240日龄,体重130 kg以上,P2背膘(最后肋骨处离背中线6.5 cm的背膘厚)20~22 mm,是外种瘦肉型猪初配的指标。对于生产水平较低的猪场,后备猪在220日龄体重达不到130 kg的,配种日龄可延至245~275日龄,体重达到130~140 kg,背膘厚达到18~23 mm时配种,效果更为理想。[3]研究表明,推迟至130 kg配种对第一窝产仔数有很大影响,同时也会增加以后胎次的产活仔数。

 

后备母猪配种前必须完全成熟,即体型合适,同时体内有足够的瘦肉和脂肪,特别是体储,这是怀孕和哺乳过程所必需的。另外,当外界营养摄入不足或环境不好时,“体储”可起到“缓冲物”的作用。当市场猪价格高涨时,有些猪场往往出现提早配种,其结果是产仔数减少,产后奶水不足,并影响母猪终生繁殖效率而不得不提早淘汰。后备母猪配种受胎率低,返情率高的原因也与公猪的精液品质差有关,在母猪配种前检查公猪精液很有必要。

 

4.3 适时配种

 

适宜配种时间应在母猪发情,接受公猪爬跨后12~24 h,在实践中用手按压母猪背部,站立不动为准。一般来说,老龄母猪排卵要早一些,而年轻母猪的排卵要靠后,也就要求“少配晚,老配早,不老不少配中间。”所以需根据不同年龄的母猪来确定最合适的输精时间,后备母猪和断奶后三天内就出现发情征状的母猪可以推后一天再输精。对于3胎以上、长期空怀突然发情的母猪就要当天发情当天配种。在生产中多采用2次输精。大量统计发现,每个发情期,2次输精的效果优于3次输精。对后备母猪可先本交,间隔8~12 h再输精1次,可显著提高受胎率和窝产仔数。

 

4.4 仔猪断奶的日龄不宜太早

 

我国工厂化猪场多实行21 d断奶,若早于21 d断奶,会损害母猪健康和利用年限,加大母猪的年更新率,结果是增大饲养成本,使整个猪群结构低龄化,因第1、2胎产仔的母猪产仔数少,繁殖力较低,易引起仔猪发病,增加死亡率。条件好的猪场可以实行28 d断奶,欧盟也提出这个标准。值得指出的是,采用4周龄断奶,仔猪体重必须不低于7 kg,而且断奶第一周仍需要28~30℃的实感温度,冬季提供35~40℃的饮用温水,增加光照,夜间开灯,喂给营养丰富的乳猪料,并实行湿喂和加喂夜餐,能增加采食量和增重速度,以减少发育不良和腹泻的发生。

 

5 外种母猪的饲养技术

 

适宜的饲养管理能使后备母猪获得最佳繁殖性能和长久的繁殖寿命。养猪发达的国家将每年每头母猪的产仔数由16头提高到22头或更高,这一成绩的取得措施是多样化的:(1)遗传改良:英国培育的高产母系是引入我国高产的太湖猪(梅山猪系)的基因进入猪群,从而使这些母猪每头每年产仔猪达到30头。(2)繁殖技术:延迟配种年龄,如丹麦高产系的长大系或长白系母猪配种年龄推迟到9月龄、160 kg体重,能提高活产仔猪数和减少母猪泌乳期体重的损失,有利于断奶后及早发情配种。(3)饲养技术:通过改善日粮配方,对提早断奶的仔猪采用液态乳制品饲喂,对吃过初乳的仔猪,做到你想几天断奶就能几天断奶。在丹麦和其他欧洲国家,采用复杂的交叉寄代养方案,有时通过“代养”母猪,延长其泌乳期,用以哺育多出来的仔猪。(4)改善环境设备:全自动控制猪舍环境设备,保证了不同时期仔猪所需要的适当温度。改善分娩架,欧洲白色猪的母性较差,没有固定分娩架,出生的存活仔猪死亡率可上升至30%。根据母性这一特点,英国对分娩架设计进行改造,如使用红外线光束,来确定母猪何时站立或卧下,并与冷空气鼓风机连线,鼓励仔猪离开“压死区域”。荷兰一家公司,对分娩架设置一个气动系统,当母猪站立时,垫子压力释放,仔猪教槽区的围栏迅速下降,距地面大约12~14 cm,仔猪在教槽区范围内不能再漫步到母猪身边,当母猪躺下后,压垫再被激活,仔猪和母猪区块的平面恢复等高,然后仔猪又可以安全接近母猪和安全吸食母乳。[5]但是,有些设备在我国一时还达不到,只能在仔猪出生后3~5 d内实行24 h监控,以减少仔猪被压死的机率。

 

5.1 母猪分胎次饲养

 

这是近年来一种新的工厂化猪场的饲养方式,即将1、2胎的低龄母猪集中在一个栏舍饲养管理,3胎以上的经产母猪集中作为经产生产线,对初产生产线和经产生产线的母猪采用不同的饲养管理方式。因为初产母猪在怀孕和哺乳阶段对粗蛋白质和赖氨酸水平要求更高,而头胎猪自身抗体水平偏低,往往成为疾病的易感群和传染源。所以分胎次饲养,主要是切断不同年龄猪群疾病的传播途径以减少疾病的发生,特别是降低蓝耳病的发生机率。分胎次饲养存在的问题有:易使栏舍时空时紧,猪群周转不通畅,母猪难产多,饲养员工作量比经产母猪生产线大。[4]实行分胎次饲养的猪场,后备猪头数必需过百,还要有专用的栏舍和产房,因此只有在生产工艺系统性和方法上做进一步研究才能有效地在大型猪场采用。

 

5.2 后备母猪营养要适中

 

后备母猪在体重达50 kg时应换用后备母猪饲料。90 kg以前实行自由采食,90 kg以后至配种实行限饲,此时日喂精料2.5 kg左右,分2次饲喂。外种后备母猪每千克饲粮所含的营养也较高:消化能:13.17 MJ/kg;粗蛋白:16%~17%,赖氨酸0.85%,微量元素需要量:钙0.95%、总磷0.8%、食盐0.40%、铁100 mg/kg、铜15 mg/kg、锌150 mg/kg。维生素需要量:维生素A 12000IU,维生素D 1500 IU,维生素E 120IU,维生素K 3 mg。值得指出的是,此处介绍的标准适合外种瘦肉型后备母猪,对外种瘦肉型猪每千克饲粮所含养分都高于中国瘦肉型猪饲养标准。

 

5.3 减少妊娠早期胚胎死亡

 

养猪生产中,影响母猪繁殖效率的主要因素是胚胎期死亡率高。初产母猪排卵数可达19枚,受精率在90%以上,若受精卵都得到发育,平均产仔数应在14头或更多,但实际母猪的产仔数为10头左右,可见妊娠早期胚胎死亡率高是影响母猪产活仔数的主要因素。因此,减少初产母猪妊娠早期的胚胎损失是增加产仔数,提高母猪终身繁殖率和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大量研究表明,配种前较高营养水平会提高初产母猪的排卵数和卵母细胞质量,配种前14 d日喂量增至3.5~3.75 kg,但配种后若继续高水平饲喂反而会降低胚胎存活率。配种后应立即恢复到每天饲喂2.0 kg 左右,这样可以避免高能量饲喂影响受精卵着床。减少饲喂量是从配种后的第一天开始,因为配种后3周内,受精卵形成胚胎几乎不需要额外营养。母猪配种后,对过肥的母猪妊娠初期由一天两次喂料,甚至可改为喂一次。

 

5.4 确保哺乳期初产母猪饲粮的营养浓度和足够的采食量

 

初产母猪采食量低,泌乳阶段日采食量很难超过5~6 kg,如初产母猪与经产母猪使用同一饲养标准和饲料配方,初产母猪很难满足自身发育和哺乳的营养需要。初产母猪哺乳期饲粮代谢能不应低于13.39 MJ/kg,粗蛋白不低于18%,赖氨酸应高达1.2%,才不会影响下一产以及一生的生产水平。哺乳母猪饲喂湿料可增加采食量20%,能使奶水充足,仔猪增重快,呼吸道疾病少。母猪断奶至再次配种阶段,继续饲喂哺乳期饲粮,每天大约3~4 kg。

 

5.5 预防夏季热应激

 

高温引起母猪体温升高,形成生殖道特别子宫高温,不利于受精卵的发育和附植,从而导致母猪受胎率降低。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夏季和初秋气温高,而母猪耐热性能差,母猪的最适温度为16~18℃,超过25℃温度,每升高1℃,采食量下降170 g。当温度超过27℃并维持2~4 d,母猪的繁殖性能就会受损,当温度超过35℃,母猪的繁殖性能显著降低。热应激可使母猪受胎率降低7 %以上,死产仔猪数增加。因此必须采取降温措施,如采用滴水降温,喷雾降温,对地面和猪身体洒水,屋顶安装吊扇,工厂化猪场多用湿帘风机降温,空调降温或设戏水池,(水深20~40 cm左右)降温。给母猪喂青绿饲料,可以防止便秘。在早晚比较凉爽时喂猪,夜间加喂一餐,供应充足饮水。猪在高温环境下采食量下降,就要提高日粮的营养水平,脂肪能值高,补充脂肪可补充能量摄入不足问题。向分娩前20 d至泌乳期14 d的母猪添加粉末性动物油脂,每头100 g/d,能增加产仔数、初生重和断奶头数。天气炎热时,降低粗蛋白水平,由18 %降至14%并补充晶体复合氨基酸或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氯化钾或碳酸氢钠。补充维生素C和E都能缓解热应激造成的伤害。在哺乳母猪料中加2%红糖,能提高饲料适口性和恢复母猪体质。夏季的高温也会影响公猪的精液质量,使射精量减少,活力降低,甚至不爬跨,从而影响母猪的配种受胎率。

 

5.6 使用绿色饲料添加剂,提高繁殖性能

 

为了促进生长,防止仔猪下痢,很多饲料厂和猪场通常在乳猪料中加入多品种、大剂量抗生素,抗生素虽能降低畜禽发病率和死亡率,促进畜禽生长,但同时也造成严重的负面效应,如对病原微生物的抗药性增强,畜禽机体免疫力下降,容易引起内源感染和二重感染。滥用抗生素还会导致畜禽的排泄物污染土壤和水源,慢慢积蓄在植物中以及在肉类中残留,导致人体产生大量耐药菌株,从而影响人体健康。因此,除了治病的目的外,世界上一些国家已限制或禁用抗生素作饲料添加剂。为此,在日粮中应提倡使用安全、高效、营养,无毒副作用、无耐药性和无残留的绿色饲料添加剂,如酶制剂、酸化剂、益生素(活菌制剂)、低聚糖(化学益生素)、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和植物有效成份提取物等,对预防母猪厌食症、便秘、子宫炎、阴道炎、乏情和提高仔猪初生重,提高母猪泌乳量和预防仔猪黄白痢,提高繁殖性能均有好处。要发扬中医的“动物养生”理念,使用中草药提高动物的免疫力,控制疫病的发生,提高猪肉的品质,为生产绿色猪肉作贡献。

 

生猪生产是一项系统工程,母猪是生猪生产的龙头,而后备母猪又是母猪的源头,建立一个优秀合理的后备母猪群,对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具有重大意义。适宜的饲养管理方案是要靠饲养员来执行的,员工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饲养管理系统的优劣。要确立“成事在人”的理念,对员工的技术培训和对饲养出高产、多活、快长、无病猪的饲养员给予奖励,确保员工的节假日轮休,改善员工的生活和劳动环境,饲养员工作的稳定性,对猪场生产成绩有重要的影响,是提高母猪繁殖性能的关键。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猪繁殖生产常见的误区,一定要注意!
下一篇:注意!母猪产后瘫痪的原因和解决方法在这!